其中明确规定,年出栏500头及以上的猪场必须备案,不备案可能面临1万元罚款。
根据最新的《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》要求,在独立、固定的生产场所饲养列入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》的畜禽,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养殖规模标准的养殖场,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备案。
办法指出,畜禽养殖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:
(一)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;
(二)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;
(三)具备法律、行政法规和农业农村部规定的防疫条件;
(四)有与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相适应的设施设备;
(五)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。
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(附件如下):
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养猪行业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,标志着养猪行业规范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事实上,养殖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。近年来,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围绕 “畜禽良种化、养殖设施化、生产规范化、防疫制度化、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”,大力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。自 2018 年以来,全国累计创建了 1000 多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,各地也纷纷以这些示范场为标杆,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工作。
此次新规的出台,正是在过往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,进一步对养猪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。根据最新的《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》要求,在独立、固定的生产场所饲养列入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》的畜禽,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养殖规模标准的养殖场,都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备案。拿养猪场为例,满足年出栏 500 头及以上这一规模要求,必须要报备之外,还应当具备一系列条件。
例如:
1、在生产场所和配套设施方面,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场地和设备。以大型养猪企业为例,配备自动喂料系统、温控系统、通风系统等,以保障猪只生长环境的稳定和舒适。而一些小型养殖场,若想达到新规要求,可能需要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升级,增加必要的配套设施。
2、配对专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,及时对猪只进行疫病防控、疾病诊断和治疗,大大降低猪群患病风险,保障猪只健康生长。大型养猪企业可与科研机构合作,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,不断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。一些小型养殖场可能需要聘请专业兽医或加强与兽医机构的合作。
3、加大猪场防疫力度,具备完善防疫条件的养猪场,能够有效抵御疫病入侵。例如,设置严格的人员和车辆进出消毒通道、建立隔离舍、定期进行猪舍消毒等措施,都是防疫的基本要求。此次新规强调防疫条件,将促使养猪场进一步完善防疫体系,降低疫病传播风险。
4、与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也不容忽视。过去,养猪场的粪污处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,随意排放的粪污不仅污染环境,还可能引发周边居民的不满。如今,许多规模化养猪场采用干湿分离、沼气池发酵、堆肥等方式对粪污进行处理,实现了资源化利用。例如,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或供暖,堆肥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。新规的实施,将推动更多养猪场重视粪污处理问题,采用环保、可持续的处理方式。
对于养猪场而言,面对新规,应积极应对。首先,要认真学习新规内容,了解备案的程序和要求,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备案。其次,对照新规中关于生产场所、配套设施、技术人员、防疫和粪污处理等方面的条件,对自身养殖场进行全面评估,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,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。